北昆老生演員袁國良獲第32屆戲劇梅花獎:藝術要守正也要創新
2025-08-03,“梅花競放戲聚東方”第十屆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第32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終評及頒獎儀式在上海開幕。北方崑曲劇院老生演員袁國良以傳統昆劇《爛柯山》中朱買臣一角的精彩表演,榮獲本屆戲劇梅花獎。
提起30年從藝之路,獲獎之後的袁國良雲淡風輕,笑稱自己一直順風順水,一路得遇良師指點,舞臺生涯沒有經歷過太多波折。但是,誰都明白,梅花獎的光環背後,藝術家要付出多少艱辛和汗水。
20世紀90年代,對崑曲知之甚少的蘇州少年袁國良,在港臺片流行而戲曲低迷的年代,憑著幾句“小呀麼,小兒郎”,一腳踏進了蘇州戲校。作為小生、花旦組挑完“剩下的”他蹭了一段時間石小梅等老師的課後,陸永昌老師成了他的開門老師。跟著陸老師進入老生行當之後的袁國良覺得,原來被剩下也不是什麼壞事,自己的機會就在這裡。彼時,他對專業課充滿了愉悅和期盼,也是在那幾年時間裏,袁國良打下了紮實的基本功。畢業匯演時,別的同學一人彙報一齣戲,他卻一人彙報了好幾齣戲。
之後,為了提升自己,再到上海求學。跟隨計鎮華老師學戲,從計老師那裏永遠走不對的一個《爛柯山》“出場”,到漸漸開竅後成為計老師《十五貫》裏況鐘B角。種種磨礪,都化成舞臺上或沉穩、或蒼涼的形象。袁國良感嘆計鎮華老師的舞臺大師風範,飾演的每一個角色都沒有雷同,而計老師嚴格而溫和的教學風格也讓袁國良受益匪淺。計老師對學生從來只給出框架而不設表演限制的教學風格,讓袁國良從一開始的單一模倣老師,到學會以唱為主、深切體會人物情緒,再到以情感帶動肢體語言。
對於昆劇表演藝術的追求,袁國良表示,他一直努力表現的是“一人千面”而非“千人一面”。比如,《爛柯山》裏的朱買臣,《長生殿·彈詞》裏的李龜年,《牧羊記·望鄉》裏的蘇武等。這些不再僅是角色髯口顏色的不同,而是每個人物哪怕從亮相開始,舉手投足間都有著不一樣的情感流露。對於這些,懂戲的觀眾一眼就能看出區別。也正是袁國良秉承了計鎮華老師一貫的表演風格,因而觀眾認為他的演唱和扮相都深得計老師神韻,卻又有自己的獨特韻味。雖然他在表演上更多是守正,但自己也是一個“不正經”老生。比如,跟邵天帥配戲《墻頭馬上》時,老生裴父的表演就加入了很多醜行動作,目的是凸顯人物行為的前倨後恭。如果一味用正統老生模式來演,可看性就會大打折扣。
昆劇《爛柯山》被評價為此次參評梅花獎最“文”的一齣戲。袁國良説之所以最後選擇《爛柯山》,一是從2001年開始,袁國良就跟著計鎮華老師學習《爛柯山》的部分摺子戲,20多年來演了幾百場。二是袁國良演出的《爛柯山》闊別上海舞臺10年,選擇這部戲也是為了讓上海觀眾再次欣賞到原汁原味的《爛柯山》。三是《爛柯山》的舞臺布景依然是原始的一桌二椅,體現中國戲曲傳統極簡美學;樂隊伴奏也僅十幾人。越是簡單,越考驗演員功力,觀眾也可以更加聚焦人物本身。
都説“藝無止境”,在袁國良看來,“摘梅”並不是藝術生涯的最高點,而是新的起點。現在,袁國良也到了承上啟下的階段,他時常告誡學生,要注重積累,要學好傳統戲。這次榮獲梅花獎,也説明老生這個行當在當今崑曲舞臺上依然很重要,在舞臺上始終是有一席之地的。袁國良表示,未來他會陸續將《十五貫》《蝴蝶夢》《琵琶記》等優秀昆劇作品搬上舞臺,投入更多精力做好昆劇表演藝術傳承。(陸旅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