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作為中國航太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其科學貢獻不僅限于航太領域,還拓展到了沙漠治理和生態恢復方面。20世紀80年代,錢學森提出了沙産業理論,這一理論為中國沙漠和戈壁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為全球沙漠治理貢獻了寶貴的智慧。以下將詳細闡述錢學森沙産業理論提出的始末。
一、背景與動因
錢學森提出沙産業理論,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觀察和思考:
1.沙漠戈壁中的動植物資源:20世紀60年代初,錢學森在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附近的戈壁中參加導彈發射試驗時,發現戈壁中存在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如甘草和梭梭樹等。這些資源的永續利用問題引起了他的深思,激發了他發展沙産業的初步構想。
2.太陽能資源的利用:錢學森長期關注如何通過充分利用太陽能來發展農業。他意識到中國廣袤的戈壁沙漠擁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通過現代科學技術有可能將這些資源轉化為可觀的産值。
3.中國人的科技能力:錢學森相信中國人完全能夠用現代科學技術中的尖端技術來完成黨和國家交給的任務。基於這種信心,他提出了沙産業的理論和任務。
4.國際沙漠治理的經驗教訓:錢學森收集了大量國外治理沙漠的成功案例和失敗案例,希望為中國找到一條有效的沙漠治理新路,避免重蹈覆轍。
二、理論的提出與發展
1.首次提出:1984年,錢學森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召開的第二屆學術委員會會議上,以《創建農業型的知識密集産業——農業、林業、草業、海業和沙業》為題,首次公開提出了沙産業的概念。他在這篇文章中指出,沙産業是在“不毛之地”搞農業生産,而且是大農業生産,是一種全新的、知識密集型的農業形態。
2.理論完善:錢學森在後續的著作和演講中不斷完善沙産業理論。他強調,沙産業的發展需要充分利用太陽能資源,結合現代科學技術,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從而實現高效益的生産。同時,他還指出,沙産業的發展不能破壞沙漠生態環境,需要有效的組織和立法保護。
3.實踐探索:自錢學森提出沙産業理論以來,中國各地紛紛探索適合本地特色的沙産業發展模式。例如,在甘肅河西走廊地區,沙産業已經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該地區充分利用陽光充足、土地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節水農業、設施農業和特色種植業等沙産業項目,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
三、影響與意義
錢學森沙産業理論的提出,不僅為中國沙漠和戈壁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也為全球沙漠治理和生態恢復貢獻了寶貴的智慧。這一理論突破了傳統沙漠理論的思路,開拓了人們的視野,推動了沙漠治理和生態恢復領域的研究和實踐。同時,沙産業理論也為中國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促進了當地人民的脫貧致富和生態文明建設。
(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