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徵。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辦公室聯合中國網生態中國頻道(簡稱:生態中國)特別推出《對話·秦嶺》欄目,特邀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段德罡講述他將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並重、助力“以人為本”的秦嶺鄉村振興故事。
段德罡在西安“秦嶺生態和人文價值”研討會進行主題為“秦嶺保護視域下的鄉村振興發展路徑”的主旨報告(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生態中國:您作為城鄉規劃領域的專家,如何看待鄉村規劃與秦嶺生態保護之間的聯繫?在進行鄉村規劃時,您是如何確保規劃方案既符合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又能促進鄉村的可持續發展的?
段德罡:鄉村規劃與生態保護之間存在著極為緊密的聯繫。生態保護是國家戰略共識,也是鄉村規劃中不可回避的首要任務。對於秦嶺周邊的鄉村規劃而言,我們既要對鄉村物質空間進行科學佈局,更要對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以及經濟社會活動進行全面統籌與深遠考量。對此,團隊在秦嶺沿線區域的鄉村規劃設計中一直強調以下原則:
首先,我們在進行鄉村規劃時,始終將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置於核心地位,堅持“保護性質不改變、生態功能不降低、建設面積不增加”的三不原則,結合村莊所處生態地域,尋求差異化發展路徑,構建人與生態和諧共生的道路。
其次,規劃方案始終圍繞“以人為本”的原則,深入考慮如何在保護秦嶺生態環境的同時,充分滿足生産生活和發展需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與互利共贏。為實現這一點,我們在規劃時,會首先根據鄉村的地理區位、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明確鄉村發展定位,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
北鄰驪山風景區,西靠洪慶山森林公園,秦嶺生態保護重點保護區內的栗溝村,團隊通過對重點保護區內村莊的生態資源的利用方式的創新,依託洪慶山國家森林公園發展機遇,催生資源利用新方式,以村民培育帶動村民以“知識之用、場景之用”致富增收,構建起存量規劃下以自然體驗為內容的生態産業體系。通過多層級、多選擇的參與方式,拓展村民生計,鼓勵村民多層次參與,實現多方利益共用,保障村民生存權利與發展權益。
合理的規劃與建設不僅能為村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也能將秦嶺的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價值,促進鄉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利用並重。
西安市長安區抱龍村修建後的“龍墻”(受訪者提供)
生態中國:能否請您詳細闡述一下您所提出的“新靠山吃山”發展模式,以及這一模式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哪些具體的成效?另外,對於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您認為有哪些創新性的嘗試或實踐特別值得推廣或借鑒?
段德罡:“新靠山吃山”是我和團隊在深入調研秦嶺地區鄉村發展現狀與生態資源稟賦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以人民為中心、注重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模式。這一模式旨在通過推動村民全面發展,保障他們的勞動權和發展權,同時樹立生態安全觀與迴圈經濟觀,以綠色生産力為代表的新質生産力為村莊發展賦能,構建一種全新的生態價值轉換機制。在具體實踐中,“新靠山吃山”發展模式採取了以下幾項措施:
一是注重合理利用秦嶺的生態資源。過去,一些鄉村可能過度依賴砍伐樹木、開採礦産等破壞性行為來換取經濟發展,但這無疑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壓力。而現在,我們倡導通過發展體驗經濟、知識經濟等方式,如民宿、徒步導遊、自媒體運營等,將秦嶺的自然和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價值。這樣,不僅保護了生態環境,還帶動了鄉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二是要著重發展“為村”企業,而非是簡單的“在村”企業,我們希望將村民培養成為真正的經營者,賦予他們實際技能,從而為鄉村的持續發展注入強大的內生動力。通過團隊對鄉村空間和産業的重構,以及政府、企業的支援和帶動,一些村民看到了村莊發展的希望,選擇返鄉創業,通過自己的一技之長,從事例如民宿經營、美食製作、酒店服務管理、農家樂等工作。
“新靠山吃山”發展模式在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效。村民們在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紅利的同時,也轉變了思想意識,更加珍惜和愛護自己的家園,構建起了支撐村莊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使村莊成為與城市“生活品質無差距、風格有差異”的宜居宜業宜遊之地,産業體系與社會關係的良性建構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以下幾點在協同推進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與鄉村發展建設方面的實踐經驗,在我看來是具有推廣價值的。
首先,是“校-地-村-企-社”鄉建五方聯動機制。這一機制充分發揮了高校、地方政府、村集體、企業和社會組織等多方面的力量,通過資源整合和優勢互補,使各方力量在這一機制下協同合作,共同作用於秦嶺區域的生態保護與鄉村建設,通過資源共用、優勢互補,加速鄉村的綠色轉型步伐,提升了生態治理的系統性和科學性,實現生態保護與鄉村發展的雙贏。
其次,強化村民的參與性和主體性。通過賦予村民在鄉村規劃、項目實施及日常管護中的參與權,激發他們保護家園的熱情,同時也促進生態保護意識的提升。例如在陜西省西安市抱龍村,位於秦嶺北麓環山路以南,該村雖然交通便利,生態景觀和歷史文化資源豐富,但在實施美麗鄉村建設前,村莊基礎設施落後,村容村貌混亂,産業經濟缺乏活力。最開始著手抱龍村的鄉村建設時,村民提出,村主幹道中段道路與兩側農田高差大經常發生事故,需要砌築一堵防撞墻。團隊在方案設計中與秦嶺山脈相呼應,用延綿起伏的山勢為創意,設計了該防撞墻。在向村民徵集意見時,有村民驚呼道:“我們抱龍村一直沒有龍,這堵墻蜿蜒曲折,形若祥龍,這不就是我們抱龍村的龍嗎?”其他村民們紛紛表示贊同。大家都紛紛參與到“龍墻”的砌築中,有村民提議土地廟一頭為龍頭,大楊樹一頭為龍尾,“龍墻”在村民們熱火朝天的參與中砌築完成,抱龍村從此有了“龍”,彌補了村民對“抱龍無龍”的遺憾,也形成了村莊的文化載體,讓抱龍村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
通過“龍墻”的砌築,增強了村民的歸屬感和家園意識,也為抱龍村的未來創造了當代的歷史。現今村民們都會自主守護“龍墻”,會因外來遊客將腳搭在“龍墻”上歇氣而上前制止。
這種自下而上的參與模式,提高了生態項目的實施效率和成效,在無形中構建了一種以生態為榮、以環保為責的社區文化,為秦嶺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迄今近五年的時間裏,抱龍村已成長為西安大都市邊緣區鄉村現代化發展的樣板,新增各類産業超30家,吸引市場資本投資超8000萬,民宿從原有的3家發展為31家,其中村民自主投資經營14家,佔比達45%,當地村宅的租金也從過去5千元/院·年增長到當下3-5萬元/院·年。
再者,推動生態價值的有效轉換,是實現秦嶺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和諧共生的創新路徑。我們積極探索生態農業、生態旅遊等綠色産業的發展模式,將秦嶺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轉化為推動地方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有效促進了鄉村經濟的多元化和高品質增長,為秦嶺區域乃至更廣泛地區的綠色發展樹立了典範。通過這些實踐,我們深刻認識到,只有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才能從根本上保障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和人民福祉提升。
未來,我們將繼續立足“和美鄉村”建設目標,從實現産業興旺和生態宜居的硬體升級轉向鄉村治理的軟體提升。我們將注重秦嶺文化的孕育、村莊治理管護機制的構建和村民思想意識現代化的實現,使秦嶺腳下的村莊具有健康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同時,我們也將繼續探索和推廣“新靠山吃山”發展模式的實現路徑,為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更多有益借鑒和參考。
西安市長安區抱龍村的“網紅”民宿“雲裳花棲”
生態中國:您對當前秦嶺生態保護區域的空間佈局、産業選擇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有何建議?未來準備如何進一步將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理念更加深入地融入新的鄉村規劃項目中?
北斗城鄉工作室一角
段德罡:對於未來秦嶺生態保護區的空間佈局,首先我們應堅持協同推進生態保護與城鄉發展的原則。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將生態資源的有效、高效利用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城鄉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堅守生態保護底線,創新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轉化。
在空間佈局上,應將“城-鄉-野”視為一個有機整體,利用自然生態環境促進美麗鄉村、美麗城市建設,面向秦嶺西安段的自然地理和生態空間特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濕、峪等八大要素,推進流域綜合治理、農田環境治理和水源涵養提升等工程,以提高自然生態系統的品質和穩定性。
在産業選擇上,我們要將生態保護與推動人的發展、推動鄉村振興協同起來,提高村民的生態意識與發展能力、豐富資源內涵、創新資源利用方式,推動“兩山”轉化。比如可以通過發展體驗經濟、知識經濟和資訊經濟,大力發展區域特色産業。像體驗經濟可以通過沉浸式體驗激發鄉村多重價值,創新資源利用方式和消費場景,發展鄉村旅遊産品;知識經濟則以鄉村農業生産、生態資源、民俗文化等為教育資源,發展科普教育旅遊産品;資訊經濟則利用好網路直播等新媒體力量,使鄉村的特色資源“走出去”,讓發展要素“走進來”。
目前,我們還在西安市長安區、灞橋區、臨潼區、鄠邑區等秦嶺沿線區域開展一系列研究與實踐,旨在推動秦嶺生態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促進當地村民的增收致富。
面對秦嶺沿線的鄉村振興,既要堅定保護秦嶺的決心,又要擁有培育村民與時代共同成長的歷史耐心,才有可能實現秦嶺保護與鄉村振興的雙贏。
(段德罡: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導;陜西省村鎮建設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鄉村規劃與建設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鄉村發展協會鄉村規劃專委會委員,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人居環境委員會委員,陜西省鄉村振興專家庫專家,主要從事城鄉規劃與設計、鄉村規劃及建設、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方面的研究和實踐。主持參與國家級、工程院、省部級等重大科研項目十余項;近年來關於“設計下鄉和村莊建設規劃經驗”“共同締造經驗”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作為示範向全國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