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藝術史的大師名錄上,有一位藝術家的名字為無數中國觀眾所熟知,並以其無與倫比的繪畫技巧和現實主義的創作精神深深影響了中國幾代藝術家的創作理念與審美追求。他就是俄羅斯現實主義繪畫巨匠、俄羅斯民族藝術的“視覺詩人”——列賓。
《自畫像》@特列季亞科夫畫廊
與梵谷、莫奈等西方藝術大師相比,這位創作了《伏爾加河上的縴夫》《庫爾斯克省的宗教行列》《意外歸來》等傳世傑作的繪畫大師,其原作卻鮮少在中國展出,不能不説是中國藝術愛好者的一大遺憾。
展覽現場(攝影_臺馨遙)
7月22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俄羅斯特列季亞科夫畫廊,共同推出“涅瓦河畔的遐思——列賓藝術特展”。展覽通過“河畔船歌:藝術之旅的開始”“廣袤大地:現實主義的求索”“時代史詩:民族靈魂的光輝”“暮色沉思:晚年的自由之境”四大篇章,以92件油畫和素描作品,系統梳理了這位巡迴展覽畫派巨匠的藝術生涯。其中,《1698年的索菲婭公主》《庫爾斯克省的宗教行列》《意外歸來》《薩特闊》等多幅列賓代表作係首次來華與中國觀眾見面。《庫爾斯克省的宗教行列》更是以近4米寬的畫幅,震撼呈現俄羅斯眾生相與命運圖景。
《意外歸來》@特列季亞科夫畫廊
八大創作群組展示名作巨制從無到有的過程
與一般經典油畫展的呈現方式不同,此次展覽在展陳上創新採用創作群組的方式,揭示名作如何從田野寫生到巨制落成的全過程,以更為直觀的方式讓觀眾感受列賓嚴謹的創作邏輯。
展覽現場 《伏爾加河上的縴夫》 油畫小稿(攝影_臺馨遙)
展覽共展出8個列賓重要作品的創作群組。其中,《伏爾加河上的縴夫》創作群組,從中國觀眾最為熟悉的名作《伏爾加河上的縴夫》出發,展出縴夫肖像速寫、場景素描、油畫小稿等。
《縴夫涉水》@特列季亞科夫畫廊
與列賓同遊伏爾加河的胞弟瓦西裏·列賓的肖像(攝影_臺馨遙)
1868年,還在聖彼得堡皇家美術學院讀書的列賓在涅瓦河上第一次見到縴夫,萌生了創作這一主題的想法。五年後,他完成了享譽世界的《伏爾加河上的縴夫》。展覽開篇以與列賓同遊伏爾加河的胞弟瓦西裏·列賓的肖像為開篇,展出列賓在旅行期間完成的縴夫速寫、素描和草圖,展現了列賓極高的色彩修養和對表現對象形體十分紮實而有力的塑造。
為時代造像
展覽中大量作品系列賓不同時期所作肖像畫和人物群像。列賓善於以肖像畫為時代造像,他一生中與眾多俄羅斯同時期名人往來頻繁,他們中有政治家、文學家、化學家、詩人、激進知識青年群體等。與此同時,列賓也將目光投向普通民眾,以冷靜的現實主義創作態度,定格了19世紀俄羅斯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圖景和精神畫像,涵蓋了俄羅斯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展覽現場(攝影_臺馨遙)
這些人物肖像呈現了列賓不同時期藝術創作重心和風格的演變,也展現了列賓在刻畫人物時的高超技藝,即對人物動態、表情、氣質的生動捕捉和再現。
列賓筆下的家人(攝影_臺馨遙)
1871年,列賓攜家人公費赴巴黎留學,此期正值法國印象派流行,女兒維拉的肖像可見受到了馬奈畫法的啟發。
《斯塔索夫在帕爾戈洛沃附近斯塔羅日洛夫卡村的鄉間別墅》@特列季亞科夫畫廊
在巴黎,列賓接受特列季亞科夫的委託,為屠格涅夫畫像。斯塔索夫是其終身導師與摯友,本次展出的兩幅肖像是列賓為其所作肖像總數的十分之一。
展覽現場(攝影_臺馨遙)
《庫爾斯克省的宗教行列》@特列季亞科夫畫廊
現場展示的創作稿(攝影_臺馨遙)
返回俄國後,列賓回到故鄉丘古耶夫,俄國外省生活成為他關注的主題。19世紀70年代末,列賓進入創作高峰期,藝術風格轉向現代性。在“廣袤大地:現實主義的求索(1877—1882年)”單元中,核心展品《庫爾斯克省的宗教行列》及素描、油畫習作和小稿,以畫中小世界映射了俄國大世界,是此次展品中的一大亮點。
《1698年的索菲婭公主》@特列季亞科夫畫廊
1877年列賓遷居莫斯科,次年加入巡迴展覽畫派,以索菲婭公主為主題創作首幅歷史畫。在莫斯科,列賓結識了文學家、音樂家等友人,並以肖像畫家的敏銳為他們留下珍貴畫像——本次展出的克拉姆斯科依與特列季亞科夫的肖像即為其中代表。以妻子維拉為模特的《歇息》,則展現了畫家捕捉瞬間的功力與脈脈溫情。
《帕維爾·米哈伊洛維奇·特列季亞科夫肖像》@特列季亞科夫畫廊
《歇息》@特列季亞科夫畫廊
19世紀80年代,列賓聚焦新興的激進知識青年群體, 《宣傳者被捕》《懺悔之前》均表現憧憬“村社社會主義”的革命者。最著名的《意外歸來》(1884—1889年)也屬此主題,從草圖可見畫家最初設定主人公為女性,後改為男性,體現他對理想主義者悲劇命運的深刻思考。
《扎波羅熱哥薩克給土耳其蘇丹回信》(草圖)@特列季亞科夫畫廊
1880年夏,列賓赴烏克蘭為《扎波羅熱哥薩克給土耳其蘇丹回信》收集素材,這件歷時12年的巨制是其重要代表作。列賓與托爾斯泰長達30年的友誼催生出多幅畫像,1887年所作《列夫·托爾斯泰肖像》被認為是其中最傑出者,表現出這位“農民伯爵”和文壇巨匠的獨特氣質和精神魅力。
《列夫·托爾斯泰肖像》@特列季亞科夫畫廊
俄羅斯民族精神的視覺史詩
1900年起,列賓定居聖彼得堡附近庫奧卡拉的“佩納特”莊園,此處成為他後半生的居所與畫室。1894至1907年,他任皇家美術學院教授,積極參與教學改革,並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
20世紀初,列賓受託創作巨幅群像《2025-08-03國務會議百年慶典》及系列草圖,呈現81名國務成員,堪稱俄國藝術史獨特之作。
展覽現場(攝影_臺馨遙)
1903年的《“多麼自由!”》以浪漫筆觸描繪海浪中牽手的情侶,褪去了現實主義的沉重之感。正如列賓所言:“直到生命最後一刻,(我)還在無盡的藝術魅力中探尋深不可測的內涵。”年齡的增長,從未使列賓喪失對生活的熱愛與讚美。他那超越時代的藝術之光,至今仍照亮俄羅斯的藝術蒼穹。
《晚會》@特列季亞科夫畫廊
在展覽的尾聲部分,配合列賓所創作的同時代人物肖像,展覽特設列賓與同時期名人好友的“互動專區”,通過社交軟體聊天對話的形式,再現列賓與好友往昔交往的點滴,邀請觀眾一同走進藝術大師的“朋友圈”和內心世界,見證繪畫如何與文學、音樂共振,共塑民族精神的黃金時代。
展覽現場(攝影_臺馨遙)
展覽同時得到了俄羅斯國家博物館的大力支援。展期將持續至2025-08-03。(文字報道/臺馨遙,視頻/馮楠,作品圖片由國家博物館提供)